戰後的波麗路餐廳,不僅是台灣餐飲文化的指標,更在室內設計上開啟了嶄新的美學篇章。這場美學轉型的重要推手,正是畫家兼設計師顏雲連老師。在1945年台灣光復後,顏雲連自上海返台,旋即應廖水來先生之邀,擔任波麗路餐廳的室內改裝設計主導者,開創出一種前所未見、超越日常的空間意象——如同「登入仙境的雲彩世界」。
廖水來先生交給顏雲連的設計想法就是創造一個「非日常」的空間,顏雲連認為非日常空間就是要「登入仙境」,用他名字中的「雲」字做為發想,讓整個空間像是在「騰雲駕霧」一般作品不僅著重於裝修本身,更講求整體空間氛圍與藝術性的平衡,讓波麗路成為集藝術、文化與餐飲於一體的現代空間代表。

顏雲連延續其藝術家的創作脈絡,從個人名字中的「雲」字汲取靈感,將「雲彩」化為空間的核心概念。他認為,「非日常空間」的關鍵在於讓人感受到如夢似幻的變化,進入一個遠離現實、充滿想像的環境。因此,他構思整體空間如同在雲端中漂浮,讓人有如「騰雲駕霧」,進入仙境般的感官旅程。
在實際設計語彙上,顏雲連大膽揚棄傳統直線與方正結構,改採仿生物的流線造型與抽象表現,大量使用曲線、弧形與柔和的立體結構。他不僅注重牆面與天花板的線條動感,更透過照明、材質與顏色的搭配,營造出虛實交錯的空間錯覺。這些設計手法,當時在台灣仍屬開創性的表現,為空間注入藝術與設計語彙的全新可能。

顏雲連在材質選用上也極具巧思,融合木材、玻璃、金屬與壓克力等多元素材,使空間呈現豐富的視覺層次與光影變化。例如鏡面不僅擴展了空間感,也象徵著雲層間的倒影;燈光透出天花板的壓克力塊折射與反射,則模擬雲中漫射的自然光氛圍,使整體空間仿若漂浮在天際之中。
除了視覺層面,顏雲連也注重整體氛圍的營造。他設計的不只是空間,更是一種情境體驗——顧客在步入波麗路的那一刻,感受到的不只是餐廳,而是一種「出離日常」的心靈狀態。這種將藝術、文化與飲食融合的空間設計概念,讓波麗路成為台灣餐飲史上最早實踐「生活美學」的場域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這樣的設計理念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格格不入——戰後的台灣剛歷經動盪,社會風氣仍多偏向實用與樸素。然而,廖水來先生卻有遠見地認為,餐廳不僅要提供美食,更應帶來藝術與文化的享受。他給予顏雲連高度的創作自由,讓其發揮藝術性與設計理念,打造出台灣第一個真正以「空間意象」為主體的餐廳設計。

作者介紹/李東明
日本工業大學建築學博士,現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主任。著有「街屋視野」、「百年街屋」、「百年 波麗路」,持續致力於家鄉守護工作。家族世居艋舺西昌街,為渡海來台第十代。父親李正義與波麗路廖賜麟董事長為莫逆,廖董也將其視如己出。